憋看了 啥也没有

书+影评 | 《你一生的故事》(影片《降临》)站在岁月之书面前

   “一个人站在岁月之书前,这本书按时间先后记载了过去与未来的一切事件。这个人手持放大镜,翻动薄薄的纸页,翻到记载她生平事迹的地方。她发现有一段写着她翻阅岁月之书。她跳到下一段,这段文字详细叙述了她这一天余下的时间会做什么。如果她是个反叛派,偏不这么做,那么悖论于是产生。按照定义,岁月之书永远是对的;另一方面,她可以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选择作出其他举动。正因为有自由意志,岁月之书便不可能存在。”
       

      这是作者在文章中段所提到的一个寓言故事,这时的主人公已经对七肢桶的世界和语言有所了解,在这里点出了作者写作的目的:如果你可以看到你的整个人生,从开始到结束,你会选择去改变吗?
       

      在书中和电影中,我们都能清晰地看出两条线索在不断交织缠绕,即女主的现在和将来同时被叙述,正如书中描写“这种时刻,一瞥之下,过于与未来轰轰然同时并至,我的意识成为长达半个世纪的灰烬,时间未至已成灰。一瞥间五十年诸般风云并发眼底,我的余生尽在其中,还有,你的一生。”这段文字个人认为译者翻译的非常非常妙。看电影的时候我一头雾水,直到最后一刻才恍然大悟。女主在破译七肢桶文字的时候脑海中不断闪回对女儿的深情回忆,暗示了在学习七文的过程中她的世界已经变得和七肢桶越来越一致,过去未来与现在不断交错。
       

      女主对女儿片段的闪回在书中读起来感觉非常温馨,满满的母爱溢出文字。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磕绊和爱估计能让很多孩子和成人都有所体会。但是作者在一开始就将使这种深情带有了一种悲剧色彩。是的,女主louise的女儿,在书中死于攀岩,在电影中死于绝症。作者用这种回忆中细腻的母爱,让louise和读者都面对了挑战,是生出这个孩子体会这种欣喜但却最终归于悲剧,还是在知晓这一切就断绝这种悲剧发生的可能。对女儿越深情,这种抉择就越难做出,但是,louise最后选择了遵循岁月之书的安排。
       

      其实作者不是说这是一种简单的遵循,因为自由意志的存在意味着我们不可能预知未来,而我们之所以知道自由意志存在,是因为我们直接体验过他。女主的意识已经和七肢桶十分一致,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七肢桶看待世界的方法——目的论
      

      作者从两个方面不断阐述了七肢桶的世界观,一个是语言,一个是科学。作者设置了两个主人公,用语言学家和物理学家的专业知识为我们打开了七肢桶世界的大门。在文章的一开始,男主便提到“他们的身体构造极度对称,不知这跟他们的文字有没有关系。身体没有前后左右可言,文字可能也是这样。”在这点上,电影中对七文的想法十分令人赞叹,把书上描述的模棱两可的语标具像化为类似水墨画一般的文字,前后连贯为一个圆,隐晦的表达了七肢桶的世界就是前后交织非线性的。这些外星生物的书面文字无论是多么长的一段话都能一笔完成,仿佛完全知晓了写完后的所有布局,这是人类所无法达到的地步。 
       

      而男主作为一个物理学家,他们也在不断地试探七肢桶的科技发展。很多简单的定义如速度,质子七肢桶都不知其所以然。但是当提到一些变分原理——这里男主为女主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路,费马最少时间律——七肢桶却能够做出反应并表示非常直接与简单。一束光随机选择的路线永远是最快的一条,这就是费马最少时间律。这一定律让很多物理学家也为之不断探讨,因为人类容易接受因果论,而不容易接受这种目的论,好像是从目的,以及达成目的的手段这个角度来描述光的,就是说,这道光束事先必须什么都知道,早在它出发之前就知道。一个需要人类用变分来推导出的理论,七肢桶用目的论轻而易举的解决,仿佛一种直觉,一种本能,也确实如此。
       

      在七肢桶的世界中,对于一个事件来说,只有当它事先了解自己的初始和终极阶段,才能达成它的目的。正如文章所言“人类发展出前后连贯的意识模式,而七肢桶却发展出同步并举式的意识模式。我们依照先后顺序来感知事件,将各个事件之间的关系理解为因与果。他们则同时感知所有事件,并按所有事件均有目的的方式来理解他们,有最小目的,也有最大的目的。”“七肢桶意识模式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他们的行动与未来事件结合,而且在于他们的动机与未来事件的目的相统一。”
       

      正因如此,女主在翻开岁月之书后,仍旧没有选择违抗命运,而是认为浮现在眼前的未来是必然发生必然经历的。她现在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是在表演一部已经设定好的舞台剧,以致事件能有条不紊的进行下去,毫无差错。“语言也和物理现象一样,有两种理解方式:从因果关系角度,从目的论角度。于是可以说,语言是发送信息的工具,因为我说了,所以你听见了。也可以说,语言使预先知道的计划成为现实。”女主就是如后者一般进行的。
       

      整部小说其实都是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一个夸张,这个假说在电影和小说中都被提及,即:每一种语言都由文化规定了形式和类别,人们不仅根据这些形式和类别进行交往,而且用以分析现实,注意或忽略某种关系和现象,梳理自己的推理并构建自己的意识。每一种语言以不同方式人为划分对现存事物不断涌现和流动的意识。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对世界的感受和体验也不同,也就是说与他们的语言背景有关。
       

      女主因为学习七文而获得了窥探未来的能力,电影中在梦中看到的七肢桶都反映了女主在不断地用七肢桶的思维来思考。
      

      电影丰富了很多小说中没有的内容,比如民众和政府对于外星人降临地球的反应,心理的不断变化,激进与保守,合作与竞争。这些元素都让电影更加的商业化,但是最大的败笔我觉得就是输入的一种隐晦的中国侵略观,看了两遍电影我都很气愤,这明明是美国佬的观念好吗,净瞎逼逼。不过有一句话很好,战争不成就英雄,只会留下孤儿寡母,我想这也可能是一种反战反思。
       

      小说和电影都围绕着为了了解七肢桶来地球的目的而进行了一系列的语言与科学交流。电影将小说中人类与七肢桶之间,人类与人类之间的非零和博弈描绘的更加清晰。在电影中,七肢桶来地球的目的处理的非常有趣,在女主最后一次进入贝壳之后,她近距离与七肢桶接触。在此之前她为七肢桶据理力争,表示它们所说的“offer/use weapon”并不能表明就是人类所想的与人类开战的意思。在这个场景中,七肢桶再次跟女主强调了“use weapon”“louise has weapon”并告诉女主它们是来帮助人类的,因为日后有求于人类。而女主终于明白了自己眼前闪回的都是未来的景象,这里的weapon,就是七肢桶的语言,只要洞悉了它们的语言,就可以窥探未来,未雨绸缪,这就是七肢桶希望人类所能做到的,也是它们的目的。
       

      还有一个有趣的点就是电影中对女主女儿名字的演绎,hannah,前后回环,就如七文一样。但是对于女儿的结局我觉得还是小说更好一点,攀岩相比绝症,前者尚能拯救,女主完全可以让自己的女儿不去国家公园,但是就算如此,她都没有这么做,比无法拯救的绝症而死更能体现主题吧。
       

      总而言之,我觉得作者的想法非常棒,源于物理中的变分原理,其中裹挟着有趣的语言探索过程,每一步都在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如果你可以看到你的整个人生,从开始到结束,你会选择去改变吗?既有理性思维又有文学素养,由此可见,能写出好的科幻小说的人,是科学家,是哲学家,还是文学家。
         

      “从一开始我就知道结局,我选定了自己要走的路,也就是未来的必经之路。我寻路而前,满怀喜悦,也许是满怀痛苦。我的未来,它究竟是最小化,还是最大化?”作者在后记用一段引用回答着这个问题“耐心点,你的未来将会来到你面前,像只小狗一样躺在你脚边,无论你是什么样,它都会理解你,爱你。”
       

      预知未来的人不会奢谈未来,读过岁月之书的人不会承认自己读过它。

评论
热度(5)

© KeeyoCheese♡ | Powered by LOFTER